老网站数据

用爱心陪伴贫困生成长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2-29浏览次数:0

李莹,女,壮族,中共党员,19835月生,20059月开始,在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事学生辅导员工作。曾任05级、07级辅导院,现任11级辅导员,并负责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

 

依托勤工助学发展贫困生各项技能

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她认识到每学年系统完善的资助工作基本解决了贫困学生求学的经济问题,然而贫困学生需要得到关注的并不止于此,贫困生群体比其他同学更向往自我发展和自我展示,同时需要更多的机会来锻炼培养自己的各项技能,从而增强自信。多年来,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了土木学院一批又一批贫困学生成长和发展。

依托勤工助学这个重要的贫困生团体,建立以“服务他人”、“自我成长”为宗旨,从面试到上岗全过程培训,提高贫困生各项技能。

和其他学生组织面试选拔学生不同,对于勤工助学学生的选择,更倾向于选择内向不善表达的贫困生,不要求他们有参于其他学生组织的经历,完全坚持提供贫困生“成长平台”的原则。

在上岗前结合各岗位工作性质安排“待人接物礼仪”、“电话礼仪”、“office应用”、“简单办公电器故障排除”等相关培训。同时各相同岗位同学自动成立小组,定期以团队形式分享工作经验和生活体验。

对所有在岗学生实行值班制,即不论岗位,在没课的时段主动到学院各行政办公室、各教研室值班,主动帮助老师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务性工作,增强与老师的交流。12土木工程专业李**同学家住贫困山区,家庭经济条件差,入学时没贷上生源地助学贷款,也没有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帮助,李莹同志得知后向其了解情况,他非常紧张,面红耳赤,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后来李莹同志一边积极主动地帮助他申请勤工助学,一边关心他的生活,鼓励他上进,并争取通过学校的助学体系解决他的经济困难,使他在学校里能安心学习。本学年李**同学经过努力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并成为了勤工助学中的主力,已能够完成接待就业单位、为同学办理证明、提供简单咨询等服务工作。

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勤工助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上的保障,更成为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重要平台。逐步成为学院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学生组织。

关注贫困生心理、思想动态,促进贫困生成长

作为负责资助的辅导员,在重视对贫困生团体的关注和辅导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这些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个体。他们因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不愿与同学交流和参加集体活动,常常成了关心不到的边缘人。针对这一现象,她结合日常事务,了解贫困学生,尤其是特困生的心理状况、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提供帮助和咨询服务鼓励他们自立、自强,陪伴他们成长。

充分利用贫困生认定,筛选单亲、孤儿等特困学生,通过面对面沟通对话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习生活情况,鼓励学生积极面对经济困难的同时,为下一步资助分配打下基础。现阶段贫困认定,基本依托班级开展。不少同学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不愿与同学交流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贫困,哪怕一次次失去受帮助的机会。13级水利水电张**同学,在班级认定为特困,但每一次有给新生的单项资助,她重来不申请,李莹同志经了解发现,该生父亲已经过世,母亲也离家多年,她一直依靠社会资助求学,得到别人的资助,感到深深内疚、自责。经过多次的咨询和疏导,张**同学在班级的人际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也开朗了。

借助请假制度,对家庭遭受重大意外的学生及时进行了解,对可能因意外而导致经济贫困的学生进行补认定,同时及时向其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12级给排水的王**同学,本来有一个优越的家庭,但是在一次意外,公务员的父亲去世,失去了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李莹同志了解到后,一方面鼓励他坚强面对,一方面为其申请勤工助学岗位,使他能在校安心读书。

充分利用期末寄给家长一封信的工作,认真筛查本学期成绩落后的贫困生,通过一对一约谈的方式,了解其成绩下降的原因,及时适度的提供帮助和支持;对于成绩有进步的贫困生,发短信或发Email的方式给予鼓励。2011年一天上班路上,李莹遇到一个已毕业的学生,他走到面前深深地一鞠躬:“李老师,还记得我吗?以前因为家庭贫困而自卑,成绩也不好,谢谢你的鼓励和帮助,我不但顺利毕业,还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积极搭建平台,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力

为了促进贫困生理想就业,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力,她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同时积极搭建或借助各种平台,开展学生职业规划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充分利用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学平台,承担校级公选课《大学生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系统的讲授职业规划、就业技巧相关理论。让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前,充分了解自我的兴趣、能力,为就业做充分准备。

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专业探索。针对低年级学生,主要开展理论知识与工作内容内在联系的探索,实现理论知识到工作技能的转化;针对高年级学生,主要开展对职业人的访谈了解专业对应的职业世界、主要工作职能及可应聘的岗位。帮助高年级学生提高就业技能。

积极搭建与已毕业贫困生的交流平台,一方面为师兄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在校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师兄的介绍为在校贫困生提供实习机会,实现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的“零距离”转化,加强了学生对所学专业对应行业的了解。

在平凡的工作中做不平凡的事

资助工作在所有学生工作中属于既复杂又系统,既繁琐又具体的工作。其系统和具体体现在在国家、教育部门及各大社会公益团体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形成了包括“奖、贷、勤、减、免、补”在内的一整套帮扶贫困生问题的资助体系,要求明确、具体、可行。其复杂和繁琐体现在从贫困生的认定到各项资助的落实,再到贫困生的管理牵涉广泛,步骤繁琐,核实困难。

资助工作所有学生工作中属于最平凡无奇而又意义重大的工作。其平凡无奇体现在在这项工作的实施中看似不需要丰富的理论资助作为支撑,也不需要丰富的经验作为背景。而其意义重大则表现为“公平”、“公正”、“公开”的落实各项资助不但可以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支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通过其传递的助人、感恩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贫困学生了解自身优势,树立积极向上的自我力量,并借助这种积极想、向上的自我力量对抗心理困扰、消除问题行为、建立抵御挫折、心理创伤和障碍的预防机制。

 

个人荣誉:

20081月获贵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优秀共产党员”;

20101月获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进个人;

20111月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三等奖”;

20121月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三等奖”;

20124月获贵州大学2011年度“优秀辅导员”称号;

20131月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优秀奖;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