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崔雯雯,女,1983年7月出生,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法学学位。
2007年6月,参加省级课题《贵州大学辅导员工作效能感的研究》,2008年9月,参加课题《国家助学贷款问题研究》。曾承担四门选修课程教学工作,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管理学》、《心理健康》、《生活中的经济学》。
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年获得校级“军训先进个人”;2006年10月,获得贵州省首届大学生运动会“先进个人”;2006年12月,获贵州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先进工作者”;2006年12月,获贵州大学辅导员考核优秀等次;2007年12月,获贵州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9月,获贵州大学科学发展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010年5月,获贵州大学优秀团务工作者;2011年10月,获贵州省团委第九届民运会“优秀团干部”;2011年12月,获贵州省第四届优秀辅导员称号;2012年5月,获获贵州大学优秀团务工作者。
二、工作感言
2005年7月进入我校化工学院工作至今,已经8个年头。2005年7月-2008年7月,在花溪南校区全面负责新生工作。2009年1月起,任化工学院团委副书记,同事兼任学院心理健康辅导员。
7年来,她本着“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宗旨,以学生的思想教育,学风建设为工作重点开展工作。她深深地感受到做辅导员这项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个事业;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学习。春雨润物,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同学们的心里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这正是我们辅导员事业崇高而生生之所在。
三、个人事迹
2006年的9月,是她工作的第二年,也迎来了化工院2006级的新生。在担任他们军训辅导员的过程中,一个比较“大胆”的学生引起了她的注意,这名叫陈某某的学生,竟然接连四天没有参加军训。
他来自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家在贵州一个偏远的农村,家庭贫困,已经申请了国家的助学贷款,高考成绩优异,在高中三年表现优秀,是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在我翻完了他的档案后,疑虑便慢慢占据了我的头脑。军训是大学的第一课,在他的心目中竟得到如此的不重视。我决定找他来谈一谈,他的态度像我想象的那样诚恳,接受了我的批评,往下的日子,他按时参加军训并如期结业。
但是开学后的一个月内,又发现他有经常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现象。于是崔雯雯让班长通知他给她打个电话,他们相约晚饭后在学校的五号教学楼前见面。因为他性格内向的缘故,她特意把谈话地点做了调整。在与他谈话的过程中,得知他曾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的他,上大学之前,头脑中编织了一幅幅大学生活的美好画面。然而,在进了大学之后,他才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原本成绩优异的他,现在常常无故迟在宿舍里,他常常因满口的家乡话,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土里土气,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被认为没见过世面。他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心里很不是滋味,经常为了一点小事有意跟同学争执不休。由于经济窘迫,他很少参加同学之间的聚会,有些同学又讥讽他“小家子气”、“不够潇洒”。现在他整天意志消沉,神情恍惚,连学习的劲头也没了。随后,他交给了我一份休学申请书,上面写道“我在学校中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很大,城市孩子中很多基本的技能我都没有,我不会打球、不会唱歌。高中的时候,我学习很好,能够赢得大家的尊重,可到了大学,同学们学习都很好,而且大学生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习,在其他方面我再也找不到自信。对于手机、电脑,我不仅不会用,而且几乎没有见过。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很差,也总觉得周围的同学、老师都在嘲笑我。”
看到他写得这些话,她仿佛看到了一颗怕见到阳光的小草。这是一个典型的因为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这些学生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痛苦,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常常自惭形秽,郁郁寡欢。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顾影自怜。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贫困,因此一次次失去受帮助的机会,即使得到别人的资助,也会深深内疚、自责。如果自卑、自闭心理淤积过久,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
贫困生出现心理障碍原因主要有:一是不少贫困生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地方的农村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乡村中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课都不能充分开展起来,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学习条件也较差,素质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往往只是一句空话,因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容易导致“心理贫困”。二是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高等学府无法成为世外桃源,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消费欲望,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增添了许多烦恼。三是社会文化的不良因素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四是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针对这名陈同学,应首先帮他树立信心,我引导他转移比较对象,即把比较的视野从别人身上转向自己。这是使他重建自信心的关键。他的自卑更多是在与同学相比中形成的。他应该懂得,在新环境下,更要学会多与自己的过去比,看到希望、肯定自己。
接下来,心理帮助从认知转向行为:与他一起制定学习计划,注意劳逸结合;为他联系家教;让他多回家看看,经常与父母沟通,体谅他们的不易。随着咨询的深入,现实具体的帮助,他的心态越来越乐观,面对现实困难的行动也越来越积极。大一下学期,他的期末考试成绩在班里排名第一,并担任了学生干部,参加学生社团协会,工作很投入,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