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女,汉族,心理学硕士研究生。自2005年起,开始担任艺术学院辅导员,曾任设计系、戏剧系、美术系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辅导员、团总支书记等职。现任艺术学院学生科科长兼院团委书记、美术系学生党支部书记兼学生辅导员。
在工作中发展兴趣,以兴趣激发工作热情
坚实的基层力量。“高校辅导员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基础和主力军,是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即是中共中央在相关文件中对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性做出的明确阐述,同时也是对全国高校辅导员责任的明确要求,更是对高校辅导员的激励与期望。在辅导员岗位工作八年的时间里,宋超老师总结与领悟到一点:一名优秀的高校辅导员,既是一名事务型辅导员,又是一名知识技能型辅导员。事务型辅导员是能够静得下心来整理与处理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审核学生各项材料要求严格,细致认真。知识技能型辅导员既能冷静理智面对与处理各类学生危机事件与突发事件,又掌握学生思想、学习、心理发展规律,善于发现隐藏在日常生活中隐性危机,注重日常防患。
良好的心理素质。2005年,年仅22岁的宋超老师从一名理工科大学毕业生,转变为一名高校艺术类学生辅导员。巨大的角色反差曾经让她焦虑、紧张、困惑、迷茫。但是这些并没有成为她工作中的障碍与阻力,反而成为激发她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的动力。她虚心向具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同事请教工作思路与方法,积极向其他学院的辅导员学习,勤于记录,用心总结,与同年进入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帮助、相互提醒、共同进步。很快,高度的责任心、较强的学习能力与行动能力帮助她快速成长为一名事务型高校辅导员。
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工作空闲时间里,她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管理学知识,用理论来指导工作,培养自己观察能力,总结艺术类大学生心理个性特征、学习形式特点、学习规律等,并尝试着将自己工作中的思考、总结记录下来,不断提炼与发展,甚至写成论文、申报课题。她自学心理知识,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获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攻读心理学研究生并获得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撰写艺术类学生管理教育论文四篇、参与校级课题三项,省级课题一项,教改课题一项,主持校级课题一项。朝着成为一名知识技能型辅导员方面努力。
准确定位,用爱心为学生导航
高校学生辅导员应当从心理上把自己定位成学生的人生导师。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才能去影响学生,指导学生。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她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能够时常提醒自己换位思考、转换角度,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时刻为学生着想,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耐心细致地解答他们的在校期间的各种问题。
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2010年底的一天夜晚,艺术学院几位新生在学院附近的南明河畔散步时,遇到有人抢劫,在争斗中,一位学生手臂被刺伤,学生在惊恐与无助中给正在保胎卧床休养的宋超老师打电话。接过电话,宋超老师一面交待学生把受伤的学生送往医院,一面安慰学生,老师会马上到医院与他们汇合。放下电话,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要起床赶往医院。当时她只说了一句“如果今天出事的是我们家的孩子,你们还能坐视不管吗?”事后,有学生问她为什么这么紧张学生?她回答说:“学生在危难时刻首先想到的是我,那是对辅导员的信任,也是对贵州大学的信任,我们不能让学生失望,及时出现在他们最需要我们的每一个现场”。
打造品牌,用丰富的活动来促进个性与共性共同发展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专业、学习形式、学习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了他们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在性格特征、学习、生活上存在许多特殊性。再加上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独立校区的运行模式,艺术类大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有其历史的、现实的独特性。艺术类学生追求独特,个性张扬;单纯、直率,创造性强,随意性大,但同时他们又敏感、心理设防能力差、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心理矛盾冲突严重等等。
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长,越是感觉到管理、教育艺术类大学生不能生搬硬套普通大学生的模式与方法,因此,她提倡艺术类大学生个性与共性同发展的理念。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保护他们的个性,比如艺术类大学生基本不上晚自习,但是他们会在专业教室、画室、创作室、琴房、演播厅里练习、交流讨论,这是另外一种学习,老师们应当保护他们的专业学习热情,尽可能为他们的专业学习提供方便。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发展他们的共性。开展篮球赛、羽毛球赛、拔河比赛等体育活动;举办辩论赛、知识竞赛、猜迷活动等学习活动;组织心理拓展、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活动等等。
这几年来,艺术学院学生活动较为有特色的品牌有:情景剧创作与比赛(心理情景、诚信情景等);艺术类“心理健康活动月”、艺术讲座与演出活动;阶段习作展;“搏艺杯”篮球赛、拔河赛、羽毛球赛等。
夯实基础,方能提高工作效率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夯实基础表面上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实际上,却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学生、社会两个角度来拓宽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渠道。在负责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之初,由于种种原因,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仅仅维持在50%-60%之间,宋超老师接手该项工作以后,把近几年的就业方案拿出来仔细研究对比,总结出各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同时,给毕业生建立详细的数据档案(包括个人简历、家庭情况、学习成绩、专业能力等等)、摸清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当有就业单位入校招聘时,能迅速根据招聘单位的需求调出符合要求的学生就业资料,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学生的签约率。
此外,她经常与来校招聘单位交流艺术类学生个性特点、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想法以及顾忌,每年总结后,发给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们参考。除传统的就业渠道以外,为了拓宽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道路,学校积极与贵阳市师资认定中心、贵阳市教育局等部门联系协调,在艺术学院开设贵阳市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报考点,支持鼓励艺术类大学生报考教师资格证、获得报考教师的资格。努力从学生与社会两个方向来拓宽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渠道。经过全院上下共同努力,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逐步上升,最近几年一直保持在93%左右。
尊重学生意愿,让毕业生自主选择档案挂靠单位。宋超老师在负责艺术学院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期间,利用工作空隙时间,逐步整理了艺术学院1987级以来的所有学生遗留档案,给每一份档案做了详细的纸质和电子记录,并积极与省人才交流中心联系沟通,在详细咨询了档案转递、保管以及查询等政策后,转递了近五千份往届毕业生遗留档案至省人才交流中心,并做好详细的转递记录以备查询。
每年在转递应届毕业生档案时,不怕麻烦不怕繁琐地给毕业生们解释档案的作用、哪些部门可以接收保存档案、各类接收档案单位部门的利弊等,为每一位毕业生量身订做一份档案走向选择清单,把每位毕业生生源省份、贵州省、工作单位所在地三个方面可接收其档案的单位名称、地址、性质、制度等整理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档案走向,以方便将来学生们办理提档、转档、职称评聘、工资定级等手续。
建立健全院级心理健康跟踪机制。在负责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期间,开始着手建立艺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跟踪机制与跟踪档案,她将历年来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普查筛选出来存在或疑似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整理出来,为这类学生每人配备一名教师联络人(可以是专业教师、班主任、各系书记、辅导员、院党委副书记)、一名学生干部联络人(室友),联络人每月向学院反馈一次谈话记录、跟踪情况,交系书记审核后送学院心理健康教研室,由教研室给出书面专业意见反馈给各系后,资料存放于学院教研室。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总结,逐渐理清和掌握了艺术学院心理问题学生情况,做到防患于未然,大大提高了院系两级学工队伍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上的反应速度与处理水平。
个人荣誉:
2006年度,获贵州大学“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艺术学院“优秀班主任”称号、贵州大学“军训优秀指导员”称号;
2007年度,获艺术学院“优秀班主任”称号;贵州大学“军训优秀指导员”称号;贵州大学“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称号、贵州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党员民主评议优秀等次。
2008年度,获艺术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优秀班主任”称号;
2010年度,获贵州大学“优秀辅导员”称号,贵州省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优秀,贵州大学“军训工作优秀指导员”称号;
2012年度,获贵州大学“优秀辅导员”称号,贵州省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