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以来,班级概念在不断被淡化,一个班级学生很难在同一时间上同一门同一个老师的课程,每个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自行选课,每个学生一份课表,被称为“个性化”课表,这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如果辅导员仍固守原有工作方式,以班级为单位召开班会,依靠班会对大家进行集体式教育,未免不合时代步伐。在这样的情况下,2013年初,李云老师将经济学院近三年来32个班级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通过年级横向比较以及年级专业纵向比较,发现班级凝聚力强、班干得力的班级,补考率、重修率均为最低。以此发现加强班风建设是辅导员工作的突破口,要建立学风、班风、校风的有机联动体制。
与时俱进,主动了解学生困惑面。自学分制实施以来,关于学生选课方面的问题比例不断攀升,如果仅以此类问题归属教务部门敷衍了事,往往会将问题复杂化。因此,李云老师主动加强学习自身所管辖专业的培养方案,联系专业课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帮助新生良好地解读培养方案,掌握操作方法的难题。在2011级新生入校后,她大胆聘请了高年级优秀学生党员担任新生班主任,每周召开班主任会议,听取并安排班级工作,在班主任的管理中,李老师特别强调让他们与新生之间的交流工作,从高年级学生实际操作中,帮助新生尽快掌握培养方案内容,指导选课,开展大学课程学习。
注重班级干部的培养,真正实现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理念。李老师经过对学院近三学期32个班级考试成绩状况分析,发现凝聚力强、班干充分发挥作用的班级,补考率和不及格率均为最低;相反,班级散乱、班干作用不明显的班级,补考率和不及格率均为最高。由此她总结:班风和学风密切相连,要想扭转学风,关键在于班级的建设,而班级建设的关键,则在于对干部的培养。在日常工作中,既注重放手让学生干部做,又用事实让学生干部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她通过每两周召开一次学生干部大会,增加学生干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干部之间能够取长补短、不断进步,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她还定期召开学生干部交心、谈心活动,帮助学生干部正确认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真正做到在大学阶段,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能力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加强走访寝室力度,奠定师生之间信任基础。学生思想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大多数辅导员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琐碎的事务性工作,缺乏与学生的接触,更别说交谈,一旦学生出现什么状况,往往是不可挽回的。经过几年学生工作历练,李云老师越来越意识到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学生刚入校,辅导员应该多与学生接触,赢得学生的信任。因此,自2011级学生入校后,她将大量事务性工作交予聘请的高年级班主任,自身腾出时间频繁走访寝室,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她把谈话地点选在寝室内,除了能让学生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外,还便于辅导员观察学生寝室情况,将问题在萌芽阶段及时处理。她从学生熟悉的、想了解的话题入手,让学生自身有话说,而不是自顾自地进行说教,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她的信任。
针对学生集中存在的困惑,开展主体性团体辅导。针对学生集中存在的困惑,李云老师以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的团体辅导手册为蓝本,针对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困惑问题设计了“每周每班一次”的团体辅导,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团体辅导,每次两小时,总共8次,每次都有一个主题,旨在借助大家的力量共同解决适应中存在的困惑,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这样组建辅导团体便于学生在同龄人身上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借助同龄人的力量,适应大学生活,减少困惑,同时避免了入校不久就被贴标签的做法,让适应性较好的学生和存在适应问题的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彼此交流,共同进步,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有所感悟。
李云老师担任辅导员已经近十个年头了,这份工作于她而言,从最初的“要我干”,逐步转变思想,积极探寻学生工作之道,成为今天的“我要干”。正是李云老师保持着对辅导员这份工作的热爱,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不断探索改进,她才有能力担起辅导员的重任,才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信任。
个人荣誉:
2012年获全国首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优秀奖
2013年获得贵州大学“十佳辅导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