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思政“云”课堂 辅导员战“疫”说】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新闻素养的培养

发布者:saman发布时间:2020-04-11浏览次数:174


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经济学院辅导员闵翠翠。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以“微信微博和客户端”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成为我们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这既方便了我们获取信息,也让我们不停地做着“真新闻与假消息”的判断题。

在举国上下全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各种假消息也扑面而来。如,有旅游博主发现自己的照片儿被移接成“广州女毒王”并被大量转发;也有一些网传的奇葩防疫食谱、电吹风吹口罩、板蓝根+熏醋可以杀死新冠病毒,近期还有关于国内可能会出现粮油短缺,等等谣言。

一方面,假消息的制造者们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和信息不对称,出于恶意制造、贩卖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那些“善意的谣言”,“他们比恶意的造谣更有生命力,迷惑性更强,因为疫情面前人们往往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选择性相信’”。正如安妮·杜克在《对赌》一书中提到:一些信念一旦被确立,就很难去除。那些被强化了的负面情绪会弱化我们的判断力,让我们很少去质疑他的真实性。    

有的人能紧随主流价值去伪存真,有的人却在真相与骗局之间徘徊,甚至有的人汲取假消息后产生了这样那样的认知和行为偏差。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在“真、假局”中无法独善其身?我们如何“拥有一双能看清纷纷扰扰世界的慧眼?”

学者张国庆在《全媒体时代新闻的“后真相”困境与破局》一文中讲到:大学生作为重要的“新闻使用者”,需要考虑到新闻责任的重要、理性判断新闻内容、严肃对待新闻生产和新闻传播等方面。学者乐芬芳认为:随着“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新闻素养教育,既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责任公民”。

那么什么是“新闻素养”呢?早期,业界经常把“媒介素养”与“新闻敏感”、“新闻道德”等词汇并用,用以描述记者、编辑等新闻从业者的业务水平和职业修养。当下传播学中受众研究的观点打破了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主体性地位,把媒介素养研究的对象拓展到整个传播领域,涵盖了每一个参与者。也就是说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大学生如何培养自身的新闻素养呢?这里简要给出以下五点建议:

  1. 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去看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并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在面对各类新闻时,大学生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逻辑关系,批判性认识新闻,选择性接收新闻,合理吸收有用成分,以此逐渐找到自身在社会中的认同感。

第二,参与新闻生产大学生随时可能由受众者变成新闻的传播者,在享用别人提供的新闻成果时,也要充分提供和创造讯息,例如通过微信、微博、邮箱、抖音等平台参与社会热点、重大事件的新闻产品生产。在这次疫情期间,我院就有百余名同学参与了抗疫活动的新闻制作和传播,在大学生群体中传递着正能量。通过生产和传播新闻,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要把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利用假期、专业实习、校内外兼职等机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大学生新闻素养的培养更直接、深刻、真实。

第四,积累专业理论知识大学生应该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关心世界局势、国家大事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必修课程。在校期间,除了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也应该积累一定的传播学理论知识,用理论去分析和辨别问题。

第五,关注权威平台,紧扣主流价值,也是培养大学生新闻素养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中提到:“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要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精神,勇于开拓实践,勇于探索真理。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希望大学生朋友们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增强本领,为祖国和人民的美好明天积极学习、添砖加瓦!


文字来源: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辅导员闵翠翠

图片来源:贵州大学易班工作站视觉部

文章审核:于松 王洁 李嫣然





3